湖里文化惠民啟示③|政府賦能,協會發力,社區藝術團登上世界舞臺
來源:廈門小魚網 發布時間:2025-09-08 10:02:21
? ? ?“用嘴巴講道理,不如用身邊的故事來感動人。”8月21日上午,在廈門市湖里區嘉福社區,一場由居民自編自演的“微電影”正在拍攝中。
? ? 這是一個成立于2019年的年輕社區,嘉福韻藝術團負責人林志萍對澎湃新聞說,他帶領居民自編自導自演,融合閩南非遺“答嘴鼓”技藝,讓身邊事成為防范賭博和電信詐騙的生動教材。
? ? 誰能想到,如今充滿自信、熱情洋溢的林志萍,早年卻因口吃幾乎放棄表達。“是社區給了我舞臺。”他感慨地說,在嘉福社區黨總支的支持下,他從文藝愛好者成長為社區文化帶頭人,還培養了4名非遺“答嘴鼓”傳承人。
? ? 林志萍和嘉福韻藝術團成長的故事,正折射出湖里區文化惠民的一項系統性創新,即通過“政策扶持+專業協會+團體運營”的模式,為社區提供更高質量、更具持久性的文化服務。
? ? ? ? ? ? ? ? ??

? ? 8月21日,湖里區嘉福社區嘉福韻藝術團負責人林志萍(左)正在拍攝放給居民看的“微電影”。澎湃新聞記者王岱玉圖
? ? 澎湃新聞日前在湖里區走訪發現,這在當地并非個例:政府部門以降低租金、場地支持等政策“筑巢引鳳”,比如為惠和石文化園提供運營扶持、打造海絲藝術品中心平臺、推動坂美民俗園活態傳承;而專業機構與協會積極加入、深度參與,比如紅頂當代藝術中心、保利拍賣帶來頂尖藝術資源,馨雅藝術團激活社區創作,帶領居民走出國門表演。
? ? 由此,湖里區構建起一個充滿生機的文化惠民系統:政府部門以政策精準“播種”,專業力量以高效運營“耕耘”,社區則為團體運營提供“滋養”。文化不再是空中樓閣,而是根植于社區生活、自我循環的有機生命,徹底打通了文化惠民落在實處的“最后一公里”。
? ? 中國社會工作聯合會文化和體育社會工作委員會總干事、青少年與學校社會工作委員會副總干事吳國新在湖里區調研后深感觸動:“在廈門、在湖里,很多在別的地方要提倡的、要推廣的,湖里已經做到了,而且做得很細、很實、很好。這是要給湖里點贊的。”
? ? 他從社區治理、文體服務、跨部門協同等多個方面肯定了湖里的超前實踐:“比如他們把社區死角變為文創景觀,在教育與衛健之間實現‘家校社醫’聯動,主動承接心理服務;在體育方面,社區羽毛球大賽等基層活動有效促進居民互動和心理健康。”
? ? 在他看來,湖里文化惠民的成功,不僅源于政府部門的有力支持和高效落實,更在于其“群眾點單、政府買單”的響應機制、工作人員務實謙和的作風。
? ? “叫好又叫座”
? ? 專業機構和協會的深度參與,為湖里區文化惠民工作注入了不可或缺的市場活力。它們使用現代運營理念、創新商業模式,讓文化項目在政府的引導支持下,獲得自立根基。
? ? ? ? ? ? ? ? ??

? ? 8月22日,在惠和石文化園研學的孩子們在練習傳統禮儀。澎湃新聞記者王岱玉圖
? ? “讓非遺技藝進入社區,讓更多人知道惠和影雕,這是我和我父親做這件事的初衷。”8月22日,國家級非遺“惠和影雕”代表性傳承人李雅華告訴澎湃新聞,“我父親50年代帶著這門手藝來到廈門,在此扎根發展。我也是老湖里人了,我在父親的基礎上創辦了惠和石文化園,將影雕與市民文化、社區教育、婦女再就業等項目結合,助力文化惠民。”
? ? 她創辦的惠和石文化園,不僅是國家4A級旅游景區,更是一座真正“活著的”閩南文化會客廳,園區內有中華石文化歷史長廊、石雕藝術博物館、精美雅石奇石展覽、影雕藝術館、湖里區家規家訓館、閩南古昕厝、惠和書院、磐石雅苑與生活美學空間等。從2008年開園至今,這里早已超越傳統意義上的文化展示空間,成為政府扶持、專業運營、惠民共享的現代文化地標。
? ? 李雅華更強調運營的專業性和產品的可持續性。“我們是一個民營企業,我要吃飯,我先得活下去,才能讓文化惠民長久地做下去。”她坦言,正是這種立足于市場本身的清醒認知,推動她不斷探索非遺運營的創新路徑。
? ? 她堅信文化的生命力之一在于價值交換:“你的思想,你想表達的靈魂,有人愿意用同等的價值和你交換,否則你就沒有動力,會陷入孤芳自賞。”因此,她在惠和石文化園的運營中,格外注重以專業化的手段提升文化產品的附加值與市場認同感。
? ? ? ? ? ? ? ? ?

? ? 8月22日,群眾手執2斤重的鐵筆在非遺傳承人的指導下體驗影雕技藝。澎湃新聞記者王岱玉圖
? ? 她推動設計出便攜式“非遺工具箱”,走進社區,和婦聯一起推動再就業影雕培訓,形成“我們給訂單,社區母親們來學習,既傳技藝,也幫忙就業”的良性循環。僅2025年,惠和石文化園公益非遺課程就開展120余節,吸引超過5000人次參與。
? ? 與此同時,她積極探索“非遺+研學”“非遺+旅游”“非遺+生活美學”等多業態融合,打破傳統文化項目的單向輸出模式,“有人愿意用同等的價值和我交換,他說我有受益的,他覺得有價值,所以他還會花錢,來我這里消費。”從帶著惠和影雕出國向國際展示,到社區角落的文化普及,惠和石文化園用專業之力,既實現了文化商品的價值提升,也讓“在石頭上繡花”的古老技藝真正“活”在當下、惠于民生。
? ? 類似專業力量參與推進文化惠民的例子,在湖里區還有很多。
? ? 湖里區殿前街道用舊廠房改造出紅頂藝術社區,開展4年來,已經吸引了40余位藝術家開辦工作室、10余家文化設計品牌入駐,包括來自加拿大的外國服裝設計師,成為國際藝術人才扎根社區的獨特平臺,被群眾點贊為社區文化注入專業藝術高度。
? ? 紅頂藝術社區負責人陳丹妮8月19日告訴澎湃新聞,紅頂致力打破藝術“精英化”標簽,通過免費展覽、市集、音樂演出等活動,讓周邊的城中村居民成為藝術參與者,而非旁觀者。
? ? ? ? ? ? ? ? ?

? ? 8月19日,在歐美時尚界深耕20余年的嚴儀安(IanHylton)在紅頂藝術社區,向參觀者介紹他將中國傳統文化融入服裝設計之中。澎湃新聞記者王岱玉圖
? ? 保利廈門國際拍賣有限公司則憑借其專業的藝術品交易經驗與市場運作機制,重塑藝術生態,讓拍賣走進普通人,推動“高端藝術進社區”的文化惠民實驗。
? ? 該公司總經理陳珊介紹,她和同事們試圖打破空間與心理的雙重壁壘,打造出免費開放的藝術綜合體,引入藝術品展覽、花藝課、親子繪畫等面向居民的文化活動。
? ? 湖里區通過專業機構和協會賦能的方式,證明高雅藝術完全可以通過面向社區的專業運營,實現商業價值閉環,走出一條“既叫好又叫座”的可持續發展之路。
? ? 專業激發文化活力
? ? 專業帶來的生命力,最終要扎根于社區的土壤,才能不斷獲得成長的“滋養”。
? ? 澎湃新聞在走訪中發現,湖里區推動各類文化協會和專業社團主動“下沉”,將優質的資源與技藝直接輸送到基層,真正實現了文化服務“零距離”。
? ? 8月29日,七夕當天,扎根湖里區的廈門愛歌室內合唱團走進湖南省長沙市音樂廳,舉行七夕專場音樂會,門票被粉絲們早早搶空。
? ? 而這支合唱團的成員來自各行各業——醫生、教師、公務員、企業職員等,是一群名副其實的“業余愛好者”。在國內外很多合唱團依靠團員繳費維持運行時,愛歌卻堅持“零團費”運營,這得益于他們探索出一條“政府支持+市場反哺”的可持續發展之路。
? ? “前三年基本在‘打游擊’,到處找場地,籌措經費,連樂譜版權費都讓我們頭疼。”愛歌室內合唱團指揮高劼告訴澎湃新聞,2019年,湖里區文化館向他們伸出援手,免費提供專業排練廳和音響設備,讓他們有了生存下去的根本。
? ? 愛歌室內合唱團逐漸形成了自己的藝術品格,既唱流行改編歌曲,也鉆古典詩詞、閩南民樂,既追求藝術深度,也重視市場反響。不少樂迷驚喜地發現,這支業余合唱團的水準竟可媲美專業院團。他們改編的《廈門親像一首歌》,曾在金磚會議期間推出,成為廈門的一張城市文化名片;《永州八記》則以柳宗元散文為靈感,將古詩詞與現代和聲結合,收獲市場好評。
? ? “政府早期扶持,幫我們解決了場地難題,但長期單靠資助不可持續。”高劼回憶說,合唱團通過商業演出、版權合作、社會捐贈等籌集資金,用于支付音樂廳租金、樂譜授權費和專家指導費。近年來,他們還參與金雞獎等大型活動,并深入社區開展音樂普及服務。
? ? ? ? ? ? ? ??

? ? 8月19日,愛歌室內合唱團在排練。澎湃新聞記者王岱玉圖
? ? 禾盛社區的馨雅藝術團,則是另一個“政策+專業+團體”模式哺育出的代表。這個由居民構成的藝術團,曾登上維也納金色大廳演出。
? ? 8月23日,湖里區社區文化藝術協會會長、馨雅藝術團團長張雅坤向澎湃新聞介紹,湖里區社區文化藝術協會自2015年6月成立,是廈門市唯一區屬的社區文化藝術協會,現有社區藝術團團體成員單位11個,均為湖里區五個街道的社區藝術團。這些藝術團涵蓋了交響樂隊、民樂隊、古箏團、舞蹈團、合唱團、朗誦團、時裝隊等多種形式的文藝團體,吸納了全市范圍內的文藝愛好者近兩千人。
? ? “我們這些團,都是從廣場舞、從小區的文藝隊一步步成長起來的。”張雅坤坦言,社區藝術團普遍面臨經費不足的現實,服裝、道具常常自籌,但她始終積極爭取各方支持,尤其在湖里區“文化進萬家”活動推行后,政府部門將更多課程資源向社區文化藝術協會傾斜,聲樂、舞蹈、戲曲、器樂等教師很多就從各藝術團中遴選,既凝聚了社群,也反哺了社區。
? ? 更令人驚嘆的是,這些草根出身的藝術團還屢屢登上國際舞臺。據張雅坤回憶,馨雅藝術團在成立的第二年,就因一場為澳大利亞陽光海岸市政府代表團準備的演出“意外”獲邀赴澳交流,“當時大家又激動又不敢相信——我們就是普通居民,平時聚在一起唱唱跳跳,哪想過能代表廈門走出去?”
? ? 但她們真的走出了國門,且不止一次。2017年,藝術團更是登上了奧地利維也納金色大廳表演。“當我們站在那兒,身后懸掛著兩國國旗……那一刻,很多人都落淚了。我們不再只是社區的文藝愛好者,更代表著中國的文化形象。”如今,張雅坤常將這段經歷分享給新學員,“不要小看自己,只要有信念,社區的舞臺也能通向世界。”
? ? ? ? ? ? ? ??

? ? 8月23日,馨雅藝術團在排練傳統舞蹈。澎湃新聞記者王岱玉圖
? ? 正是這些發自社區內部的草根力量、這份超越專業界限的文化情懷,讓湖里區的群眾文化不僅“活”了起來,更走向了世界。
? ? 嘉福社區嘉福韻藝術團負責人林志萍正是其中一支旺盛的草根力量。他不僅是藝術團理事長、黨支部書記,還同時擔任廈門市曲藝家協會理事、廈門市影視協會會員,更是省級非遺“答嘴鼓”的傳承人。
? ? 在林志萍的推動下,曲藝、微電影、非遺等多種文化形態在嘉福等社區深度融合,居民在家門口就能參與甚至主導高質量的文化創作和展演,傳統文化也因此變得可親、可觸、可傳承。
? ? 核心推動力
? ? 文化惠民的核心推動力,不僅來自民間的熱情,更離不開政府的頂層設計與持續賦能。在湖里區,政府以精準的政策支持、開放的資源嫁接和高效的部門協同,為文化土壤注入強大底氣,讓專業的人安心做事,讓民間的活力持續奔涌。
? ? 作為廈門新晉的“年輕人網紅聚集地”,航空古地石廣場商圈從規劃之初就帶有清晰的文化屬性,堅持“街道即舞臺”的文化推廣理念。
? ? 8月22日,廈門航空房地產副總經理、航空古地石廣場負責人吳葳在采訪中告訴澎湃新聞,在運營過程中,湖里區委宣傳部、區文旅局等部門給予了極大支持:“特別是在宣傳上持續不斷地進行推廣,我們的音樂活動能很快擁有五六千的固定粉絲,和政府部門的支持密不可分。”
? ? ? ? ? ? ??

? ? 航空古地石廣場的民間音樂會吸引了大量固定樂迷。視頻截屏圖
? ? 吳葳介紹,政府部門不只是看中一場音樂活動的短暫人氣,更看重打造出一個文化IP對城市氣質的長期塑造。為此,政府部門協助航空古地石廣場舉辦“神K音樂節”“微醺音樂會”等音樂活動,每周三、五、六開展免費街頭演出,不向演唱的音樂人收費,也不向觀眾收費,純粹為城市營造文藝氛圍,也反向帶動商圈消費,探索出“政府部門支持-文化流量吸引-商業反哺運營”的可持續模式。
? ? 同樣,對扎根于民間的眾多非遺傳承人來說,最迫切的需求往往也是“一個展示的空間”。
? ? “我們最怕傳承人沒有場館可以傳習。”湖里區文化和旅游局局長肖瓊介紹,政府部門主動出手,多渠道破解文化傳承的場地難題:一方面將區級文物點和歷史建筑——如坂美民俗文化園內的“坂美九十九間”“陳氏古厝”等,修繕后轉化為非遺展示與體驗空間,免費開放使用;另一方面積極拓展機場、商圈、社區書院等新型文化空間,推動非遺“進場入店”。例如位于高崎機場T3航站樓旁的海絲藝術品中心,作為國家級文化產業基地,一期建筑面積達25萬平方米,已引入一批非遺傳承人設立工作室。
? ? 湖里區文化館工作人員黃琳介紹,他們不僅幫助傳承人爭取場館減免政策,還組織參加各類展會,甚至走進機場航站樓做專題展示。
? ? 她舉例,政府部門曾引入廈門大學設計團隊,協助漆線雕傳承人開發出更輕量化、符合年輕人審美的文創產品如冰箱貼,“既實用又有文化味,一下子打開了銷路。”
? ? ? ? ? ? ? ?

? ? 湖里區用老舊廠房改造而成的華美文創園,也為居民留出了眾多文化空間。澎湃新聞記者王岱玉圖
? ? 政府賦能的“魄力”,不僅體現在“給資源”,更體現在“立標準”。無論是非遺項目扶持、公益課程采購,還是社會組織評級,湖里區均建立起一套公開、嚴謹的評估體系,強調“效果導向”。
? ? 湖里區文化館館長闕全安介紹,為推動文化工作在基層真正落地,他們自2009年起啟動社區文化藝術季,為街道和社區制定詳細的文化活動量化指標,“每個街道每年開展多少項文體活動,各個社區完成多少項,甚至老年人、中青年節目數量,唱歌、舞蹈、器樂各類占比,都要求均衡發展。”
? ? 這種持續近20年的量化考核成效顯著。如今,湖里區社區藝術團如雨后春筍般涌現,十幾支各具特色的團隊扎根基層,涵蓋合唱、舞蹈、時裝、戲曲朗誦等多種門類,廣泛帶動居民參與。
? ? 在闕全安看來,文化惠民要持久,必須打造品牌活動,形成“聚集效應”。湖里區堅持20多年的元宵民俗文化活動、連續舉辦17屆的社區文化藝術節、城市誦讀節等,已成為市民文化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 ? “文化惠民不是一個部門的事,它必須是全區一盤棋。”肖瓊強調,在實際推動中,宣傳、文體、旅游、商務、宣傳、婦聯、團委等多部門高度協同,形成“文體旅商”深度融合機制。無論是“五緣灣歡樂跑”“海峽兩岸輪滑賽”等大型活動,還是非遺進社區、婦女再就業培訓等日常服務,均實現資源互通、協作推進。
? ? 正是這種既開放又嚴謹、既包容又規范的治理智慧,讓湖里區的文化惠民實踐走出了一條可復制、可持續的發展之路。
相關話題
- ·湖里文化惠民啟示③|政府賦能,協會發力,社區藝術團登上世界舞臺2025-09-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