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里文化惠民啟示②|商場景點運動場競相融入,文化長出“群眾根系”
來源:廈門小魚網 發布時間:2025-09-08 00:00:00
? ? ?廈門市五緣灣,乘著帆船或艇出海的游客很難想到;奧林匹克諾斯蒂文化體育公園,在外教指導下打網球踢足球的孩子們很難想到;現代化商業中心海上世界,悠閑坐在觀海平臺上看夕陽照射在郵輪巨大身影上的潮男潮女們也很難想到,他們的這一刻都得益于廈門市湖里區的文化惠民實踐。
? ? ? ? ? ? ? ??

? ? 湖里區海上世界加入文化惠民,在商場頂樓免費開放碩大的觀景平臺。海上世界供圖
? ? 近日,澎湃新聞走訪發現,作為廈門經濟特區發祥地,湖里區近年來始終將文化惠民置于民生工程的核心位置。從推動文體旅融合實現“空間重構”,到探索文體商融合開展“生態創新”,再到激發全民參與完成“群眾賦能”,湖里區以三級滲透的創新路徑,打破文化惠民“單向灌輸”的傳統模式,構建起政府、企業、群眾多方參與的全域、全時段文化惠民新格局。
? ? “過去,我們每到一個地方,常常以專家身份分享經驗,但在湖里區,我們像個‘小學生’——許多想分享的經驗,湖里區早已實踐。”在湖里區調研結束后,中國社會工作聯合會文化和體育社會工作委員會總干事、青少年與學校社會工作委員會副總干事吳國新向澎湃新聞表示,湖里區創新“全域布局、特色集群、三級滲透”的文化惠民模式,巧妙實現文化服務與基層治理的深度融合,為當前基層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提供了極具借鑒意義的湖里實踐樣本。
? ? 文體旅融合,實現“空間重構”
? ? “以前想打球,要么得跑老遠,要么怕風吹雨淋,現在橋下就能打,還免費!”8月的一個早上,在五緣灣橋墩體育公園,剛結束晨練的居民張先生擦著汗感慨。
? ? 這座2024年全新亮相的體育公園,是湖里區“變廢為寶”的典型——依托橋下閑置空間,打造出4400平方米的運動樂園,2個標準籃球場、1個5人制足球場、1個匹克球場錯落分布,多巴胺色系的場地設計不僅成了市民拍照打卡的“網紅地”,更解決了戶外運動“看天行事”的痛點。
? ? ? ? ? ? ? ??

? ? 五緣灣有國內最成熟的游艇碼頭之一。澎湃新聞記者王岱玉圖
? ? 五緣灣的文體融合實踐,遠不止一座橋墩公園。“如今,8公里環灣‘藍絲帶’漫步道串聯碧海綠地,是市民休閑‘天然氧吧’;2公里金色沙灘則是親子樂園,滿是歡聲笑語。”廈門五緣灣文體旅發展有限公司黨支部書記、副總經理張雅瑩介紹,近年來,五緣灣片區借涉海機制體制改革,不僅對路面、路燈等基礎設施全面升級,還引進了帆船、游艇、環灣觀光車、沙灘露營等文旅項目,升級“運動+休閑”體驗,讓文化體育服務真正融入百姓日常生活。
? ? 這次升級還帶動周邊配套設施的升級,促進文體旅商聯動,讓廈門的特色美食、手工藝品有了集中展示平臺,既提升游客體驗,又為市民創造就業機會,讓五緣灣片區從市民日常休閑的“后花園”向綜合性旅游目的地進階,成為福建省級旅游度假區、廈門旅游的新名片、游客向往的打卡目的地。2024年五緣灣游客量達450余萬人次,文體旅融合發展釋放出強大的吸引力。
? ? 如果說五緣灣是湖里區文體融合的“大動脈”,那么散布在社區里的運動空間便是“毛細血管”。在湖里區各街道社區,類似“家門口球場”的文化便民設施隨處可見,它們或許沒有五緣灣的山海景觀,卻有著最貼近居民的溫度。
? ? 這些社區運動場多由閑置空地改造而成,配備基礎照明與休息座椅,免費向居民開放,日常由社區志愿者負責維護。每到傍晚或周末,這里便成了鄰里社交的“天然場所”:孩子們追逐奔跑,外來務工人員組隊打友誼賽,老人在場邊散步閑聊,偶爾為球員們吶喊助威。
? ? 馬垅社區的城中村籃球場是另一個典型案例。村民建起的一幢幢六七層樓群里,圍出一座籃球場。晚上8時,球場里燈火通明,年輕人在打籃球,小朋友在打羽毛球。這個建在城中村的小小球場,承載了當地居民三代人的記憶,還以社區聯賽“村BA”的形式,溝通海峽兩岸,甚至還獲得了美國NBA的關注和支持,派出球星越洋來到這里傳授球技。
? ? ? ? ? ? ? ? ? ?

? ? 馬垅社區城中村籃球場,美國NBA球星“白巧克力”賈森·威廉姆斯指導居民打球。馬垅社區供圖
? ? 父親帶著兒子來練球,老隊員指導新居民戰術,十年前的租客特地回來打球,八九歲的孩子在場邊模仿投籃動作……從“赤腳打球”到“空中球場”,再到“藝術籃球場”,在這里,普通人的籃球故事仍在持續書寫。
? ? 馬垅社區籃球隊隊長林進才指著墻上的照片介紹,以前他是球隊的主力,現在兒子長大了,正在學體育。這座球場最初建在一樓,沒有水泥地,一下雨,只有爛泥。多年過去,球場“上了樓頂”,球場邊上還建起一個訓練房,跑步機、啞鈴等健身器材滿滿當當。因為就在社區里,居民下了班就能來擼鐵、運動。
? ? “我在這里打了近20年的球了,以球會友是我們這里的文化。”林進才說,社區還依托球場舉辦“鄰里賽”“親子運動日”等活動,年均開展賽事活動超20場。
? ? 政企聯動,破局文化單一供給
? ? “很多人覺得高爾夫、馬術高高在上,但我們想要讓普通人夠得著。像高爾夫,以前一學就要好幾萬元,在我們這里,現在5個人就能成班,每個人只需要花3000多塊,就能上8次課。”奧林匹克諾斯蒂文化體育公園執行董事趙萬軍日前向澎湃新聞介紹。
? ? 作為湖里區“文體商融合”的標桿,諾斯蒂公園自2009年成立以來,便打破“體育場館單一運營”的局限,在政府引導下,走出一條“公益+商業”共生、“專業+普惠”兼顧的新路徑。
? ? 這座占地廣闊的體育公園,堪稱“全齡運動樂園”:既有高爾夫練習場、馬術訓練場等以往被視為“小眾”的項目,也有乒乓球、羽毛球、太極拳等貼近大眾的運動場地;既有塞爾維亞足球外教Goran帶領的青少年足球課,也有非遺傳承人陳國泰傳習的太極拳公益課,不同年齡、不同需求的群眾,都能在這里找到適合自己的“運動打開方式”。
? ? ? ? ? ? ? ? ? ??

? ? 8月22日,來自伊朗的網球教練馬季(Majid)在奧林匹克諾斯蒂文化體育公園指導一名小朋友打球。澎湃新聞記者王岱玉圖
? ? 每周二、四、六清晨6點,太極拳公益課準時開課,風雨無阻。“練太極能改善頸椎、腰椎問題,還能讓人靜下心來,年輕人也該多練。”陳國太是太極拳第十二代傳承人,30年來堅持規律作息,以“推廣太極文化”為使命,通過免費教授招式,讓更多人愛上太極之道。開課至今,這門公益課已累計開展超1200場,服務群眾逾3萬人次。
? ? “Good!”足球外教Goran則將目光投向青少年,“中國孩子很聰明,他們需要的是系統的訓練和更多比賽機會”。2018年,這位來自塞爾維亞的職業球員選擇到廈門定居,成為一名青少年足球教練。每周末,他都會在諾斯蒂公園免費教授足球技巧,讓更多孩子接觸足球,提升他們的技能和團隊意識。
? ? 他告訴澎湃新聞,定居至今,他見證了湖里區群眾體育的變化,“現在這里的運動場地越來越多,家長也愿意帶孩子來運動,氛圍比以前好太多。”
? ? 在奧林匹克諾斯蒂文化體育公園執行董事趙萬軍看來,之所以該公園能吸引眾多體育愛好者,政企聯動是關鍵。他說,商業運營可以為公益服務提供可持續支撐,政府部門的參與和支持,則為企業開展“文化進社區”“體育進校園”活動更有底氣。
? ? 例如,每年全民健身日,該公園免費開放所有場館,去年就吸引超2000人參與,其中30%轉化為付費會員;公園還承辦“市政杯”足球賽(連續8屆)、海峽兩岸太極拳交流賽(連續4屆)等賽事,讓文體活動常態化、品牌化。
? ? ? ? ? ? ? ? ??

? ? 8月22日,航空古地石廣場照常舉行小型音樂會,歌手志愿者免費表演。澎湃新聞記者王岱玉圖
? ? 夜幕降臨,湖里區繁華商圈航空古地石廣場成為人們的潮流聚集地。小提琴聲悠揚回蕩,薩克斯手穿梭于餐廳、酒吧之間,業余音樂人為市民和游客表演唱歌、演奏等節目。在文化惠民的促進下,這里整個街區都是表演空間,打造出獨特的街頭音樂文化。
? ? 在另一個商業中心海上世界,一層長長的樓頂觀光平臺免費開放,被譽為廈門的“城市會客廳”。居民在這里可以眺望海峽和郵輪、夕陽,也可以穿梭在茶館、咖啡店、文創店之中,感受文化與潮流碰撞的魅力。
? ? 華美文創園以前被稱為湖里老工業區,現已被打造成廈門最具代表性的文化創意產業園區。這里的公益展覽吸引著居民和游客來打卡。這里的餐廳是廈門目前非常受歡迎的生活美學空間,融合設計師集合店、手作互動體驗、家居生活用品、植物研習、生活美學書屋、餐飲烘焙等多元體驗,打破建筑的邊界空間,將生活美學融入街區概念。
? ? ? ? ? ? ? ? ? ??

? ? 華美文創園在從老工業區改造為文化創意產業園區的過程中,注重融入文化惠民元素。澎湃新聞記者王岱玉圖
? ? 這種“政府搭臺、企業唱戲、群眾受益”的模式,既減輕了政府財政壓力,又讓民營企業在承擔社會責任中實現增值,更讓群眾享受到專業多元的服務,成為湖里區文化惠民的“重要支點”。
? ? “這為當前基層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提供了極具可借鑒可復制的實踐范式。”中國社會工作聯合會文化和體育社會工作委員會總干事吳國新認為,這樣的模式不僅能實現精準服務,確保文化惠民服務貼合居民實際需求,還能充分調動居民參與積極性,為模式的長期可持續運行奠定堅實基礎。
? ? 居民從文化惠民“旁觀者”到“主人翁”
? ? 文化惠民的核心在于“惠民”,更在于“全民參與”。如果說文體旅融合、文體商融合解決了“服務供給”問題,全民參與則解決了“服務可持續”的問題。
? ? “這本書看完了,我放回書架,再拿一本《小王子》。”在興園社區的24小時書屋里,小學生小林熟練地完成圖書交換。
? ? 這座沒有管理員、不辦借閱卡的書屋,是湖里區“全民參與”文化惠民的生動注腳——從2013年的“三角形小木頭鳥巢書屋”,到如今3個“24小時不打烊書屋”,十余年來,它依靠居民“誠信借閱、捐贈流通”的默契,成長為社區的書香地標。
? ? 書屋的誕生,源于居民謝錚陽的一個想法。2013年,謝錚陽受“鳥巢書屋”項目啟發,看到社區孩子放假總玩手機,便向社區提議建書屋。
? ? ? ? ? ? ? ? ? ??

? ? 8月21日,興園社區居民在一處鳥巢書屋讀書。澎湃新聞記者王岱玉圖
? ? “當時就想給孩子們一個看書的地方,沒想到社區特別支持,從提出想法到落地,只用了一兩個月。”謝錚陽回憶,最初的書屋只有40-50本書,放在小區角落的小木屋里,如今卻成了擁有上千冊藏書、涵蓋繪本、科普、文學等類別的“社區書房”。這里的書籍大多來自居民捐贈與愛心企業支持,“拿走一本、放回一本”的默契,成了鄰里間無聲的約定。
? ? 為讓書屋“活”起來,興園社區還定期開展繪本閱讀、國學講座、科普活動,寒暑假時,親子家庭參與度極高。興園社區黨委書記、居委會主任陳錦羨告訴澎湃新聞,書屋管理群已有三四百人,志愿者涵蓋親子家庭、退休老人、企業員工,年均開展活動50余場,“書香藝苑”的品牌越做越響。
? ? 興園社區通過培育群眾自治組織、支持民間公益力量,讓居民從“服務享受者”轉變為“建設參與者”,形成“人人有責、人人盡責、人人享有”的文化惠民新格局。而這樣有溫度、有廣度的實踐,在金山街道金安社區同樣可見。
? ? 作為廈門最大的保障性住房社區之一,金安社區約有2.4萬居民,人員結構復雜、服務需求多樣。為破解“社區大、服務難”的問題,該社區以“群眾自我管理”為核心,構建起“班長+志愿者+老師”的三級自治體系,讓文化惠民活動從“政府推著走”變為“群眾主動干”。
? ? ? ? ? ? ? ? ? ??

? ? 8月20日,十多位中老年居民在金安社區練習模特表演。澎湃新聞記者王岱玉圖
? ? “希望我們的課程能為老年人找回自信。”70歲的孫桂香是禾山藝術團團長,退休后投身社區文化服務,連續兩年在金安社區教授時裝秀課程。最初,她帶著“打造退休老人自信舞臺”的初心開課,沒想到學員熱情極高——從6節課到組建“時裝隊”,從社區小舞臺到全國社區春晚,學員們的成長超出預期。
? ? “以前覺得自己老了沒用了,現在跟著孫老師走秀,還能上全國舞臺,太開心了!”學員李敏說。
? ? 社區工作人員告訴澎湃新聞,在社區文化惠民課程中,每個班級均推選“班長”,負責學員簽到、紀律維護與課后反饋。以時裝秀班為例,班長會提前在群里提醒上課時間,課后收集學員意見反饋給老師;社區則給予班長“優先報名下一年課程”的獎勵,激發其積極性。
? ? 截至目前,金安社區已引入文化惠民課程26門,涵蓋兒童畫、書法、民族舞等,服務群眾超1000人次,課程滿意度達100%,更培育出4支社區文藝隊伍,實現“文化惠民”向“文化育民”的升級。
? ? 圍里社“古厝書屋”則是民間公益力量賦能城中村文化的縮影。2019年,曾為留守兒童的崔麗在湖里區創辦了繪本館,給身邊的孩子們打造了一個安全的閱讀空間。作為城中村,圍里社外來務工人員多,孩子們放學后缺乏托管場所,崔麗的繪本館成了“孩子們的天堂”。
? ? ? ? ? ? ? ? ? ??

? ? 8月22日,孩子們在圍里社“古厝書屋”修繕一新的大廳里練習毛筆字。澎湃新聞記者王岱玉圖
? ? 但公益之路并不容易,每月8000元的房租、水電費用,讓她承受著巨大的經濟壓力,甚至一度想過關閉。2024年,在圍里社區黨總支書記、居委會主任陳延風的幫助下,崔麗找到一處閑置的百年古厝——這里不再臨街、相對僻靜,面積翻番,租金卻幾乎減半。搬家時,孩子們哭著挽留的場景,讓崔麗更加堅定了繼續做公益的決心:“孩子們需要,我就不能放棄。”
? ? 同年10月,煥新的“圍里古厝書屋”正式亮相,繼續秉持“公益、純閱讀”的理念。2025年以來,書屋已舉辦活動160場次,參與人數3763人次,還開設女童保護、家庭教育等特色課程,彌補了公共圖書館在城中村的服務空白。
? ? “圍里古厝書屋的實踐,正是湖里區響應國家大力推行全民閱讀政策的生動實踐。”吳國新表示,近年來,國家多個部委積極推動學生閱讀、社區閱讀,而圍里古厝書屋所探索出的運營與服務模式,不僅符合政策導向,更具備較強的可復制性和推廣價值。
? ? 從興園社區的“誠信書屋”到金安社區的“自我管理”,再到圍里社的“古厝堅守”,湖里區讓居民成為文化惠民的“主角”。在這場“全民參與”的實踐中,有退休老人的余熱發光,有年輕父母的積極投身,有公益人的執著堅守,更有孩子們的純真期待,他們共同為文化惠民注入“生命力”,讓文化在社區深深扎根。
? ? 在湖里,每一座球場、每一間書屋、每一場活動……不僅提升了群眾的獲得感與幸福感,更勾勒出一座城市溫潤厚重的文化底色和“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理念。
? ? ? ? ? ? ? ? ? ? ??

相關話題
- ·湖里文化惠民啟示②|商場景點運動場競相融入,文化長出“群眾根系”2025-09-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