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上悠亚国产精品一区二区三区,欧美另类高清视频在线,日韩成人精品视频,久久成人精品无人区

廈門小魚網

廈門 [切換城市]

走近4位抗戰老兵,聆聽鏗鏘有力的英雄誓言

來源:廈門小魚網 發布時間:2025-09-02 00:00:00

?

 永遠不能忘記

  ——聽4位抗戰老兵講述他們浴血奮戰的烽火歲月

  ■徐藝洋 中國國防報記者 劉寶瑞 榮俊運

  “哎呀,說起抗戰勝利的那天,比過年還要喜慶、還要開心啊!日本鬼子投降了,隊長說每人3發子彈,朝天鳴槍以示慶祝。”回憶起抗戰勝利那天的情形,95歲的東北抗聯老兵楊振國興奮地從椅子上站起來,胸前的軍功章在陽光下更加熠熠生輝。

  那是一段永志不忘的崢嶸歲月,在14年不屈不撓的斗爭中,抗日烽火從白山黑水燃遍神州大地,無數革命先烈前赴后繼,用血肉之軀筑起拯救民族危亡的鋼鐵長城。

  80年彈指一揮間,戰爭硝煙雖已散去,那些用鮮血和生命鑄就的偉大抗戰精神依舊震撼人心,成為一個民族永不磨滅的精神豐碑。在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之際,遼寧省沈陽警備區邀請多位在沈陽安享晚年的抗戰老兵,與駐沈官兵、師生代表,共同追憶崢嶸歲月、共話偉大抗戰精神。

  本期,讓我們一起走近其中4位抗戰老兵,回望那段血與火交織的歲月,聆聽那些鏗鏘有力的英雄誓言。

  白清林——

  “我是共產黨員,應該排在前面”

  “我最驕傲的,就是成為一名共產黨員,隨后又以黨員身份參軍入伍、保家衛國。”今年98歲的白清林已有81年黨齡,每每憶起作為黨員沖鋒在前的經歷,老人的臉上總是寫滿榮光。

  白清林出生在山東沂水的一個貧苦農民家庭,父親早逝,母親含辛茹苦將兄弟5人拉扯長大。在白清林的童年記憶中,日軍經常到村里搶糧、搶物,自家糧食本就不夠吃,也沒躲過日軍的“掃蕩”。

  16歲,白清林加入村里的民兵隊伍。每逢糧食成熟的季節,是他們最忙碌的時候。他和民兵隊員們既背槍又拿鐮刀,不分晝夜地搶收小麥,還要站崗放哨,防備敵人來搶糧食。“每天累得腰酸背痛,但一想到這是黨交給我的光榮任務,就又充滿干勁。”

  1944年10月,由于在民兵隊伍中表現出色,白清林如愿加入中國共產黨。他記得那天深夜,自己一手持槍、一手握拳,秘密宣誓入黨。而后不到一個月,他聽從黨的召喚參軍入伍,成為魯中軍區警衛營的一名戰士。

  令白清林難忘的是1945年夏季的一次戰斗。部隊對龜縮在城鎮做最后掙扎的一個日軍重要據點實施定點清除。白清林所在連隊受領的任務是為部隊開辟進城通道。

  “那個據點可不好打!城墻有三丈高,里頭有100多日本鬼子和2000多偽軍,易守難攻。”白清林說。連隊研究后,決定抽調10余人組成3個爆破小組,炸開城門。

  “我要加入爆破組。”白清林第一時間找到連長,見連長有些猶豫,他又接著說:“我是共產黨員,應該排在前面。”

  戰斗打響后,一支由黨員骨干組成的爆破隊迎著敵人的槍彈,沖向城門。然而,城門厚重,在前兩個爆破小組實施爆破后,城門也只炸開一條裂縫。

  白清林臥倒在陣地前沿看得仔細,“城門太結實了,炸藥包放在地面,影響了爆炸威力,必須把炸藥包架起來。”白清林的建議得到采納,第3小組展開爆破時,他和副班長找來兩根木棍作為支架,最終成功炸開了城門。伴著沖鋒號聲,官兵們如洪流般涌進城去,給予日寇沉痛一擊。

  “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80年過去,再次哼唱起勝利的歌曲,白清林依舊字字清晰。“我們這一輩人,最鮮明的標識就是一輩子聽黨話、跟黨走。”白清林說。

  程茂友——

  “是鄉親們養壯了我的腰桿子”

  “三,二,一,茄子!”

  前幾天,戴著新頒發的“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80周年”紀念章,95歲的抗戰老兵程茂友與家人合影留念。摸著金燦燦的紀念章,老人難掩激動,“這枚紀念章不僅屬于我,也屬于無數和我們并肩作戰的親人和戰友們。”

  程茂友出生在河北遵化一個革命家庭,父親被日軍殘忍殺害后,哥哥程茂發、堂哥程茂廣先后加入八路軍隊伍,母親田玉華也在村里擔任婦救會會長。受此影響,程茂友8歲便加入兒童團,15歲就參加了八路軍。

  程茂友始終無法忘記,日軍肆無忌憚地在冀東地區推行“燒光、殺光、搶光”的“三光”政策,制造千里“無人區”。即便在這樣殘酷的環境下,鄉親們仍與八路軍、武工隊密切配合,挖出一條條地下暗道,建立秘密聯絡站。

  “鄉親們冒著生命危險,把糧食藏在糞車里,通過暗道送給部隊。”程茂友說。

  1942年的一天清晨,日軍包圍了程茂友所在的村莊,將村民全部趕到一塊空地上。日軍架起機槍,逼問村民:“誰是共產黨員?地道口在哪?武器藏在哪兒?”

  “當時,鬼子實行殘忍的十戶連坐政策,抓住一個抗日分子,旁邊十戶人家都要遭殃。”程茂友回憶,盡管鄉親們知道答案,但沒有一個人開口。

  正當日軍走向程茂友要對他用刑時,燒刑具的柴火用盡,日軍便指揮他先去抱柴火。這為程茂友贏得一線生機,趁日軍扭頭的功夫,他悄悄鉆進秫秸垛下藏了起來,村里的婦女兒童都坐在秫秸垛上,為他打掩護。

  “多虧鄉親們掩護,讓我撿回一條命!”在此后的從軍經歷中,程茂友遇到了很多“不是親人勝似親人”的鄉親,這讓他保護百姓、保衛家鄉的底氣越來越足。

  一次行軍途中,敵人在水井中撒入毒藥。程茂友喝了井水中毒較深、胃部反應劇烈,便被安排在村民陳大伯家養傷。

  陳大伯家有5個子女,生活并不富裕,但是為了能讓程茂友盡快痊愈,一家人拿出積蓄購買營養品,頓頓為他做可口的飯菜。程茂友多次推卻,陳大伯堅定地告訴他:“這里就是你的家,安心養好傷。”

  3個月后,程茂友痊愈了。與陳大伯一家依依惜別時,他激動地說:“是鄉親們養壯了我的腰桿子,上了戰場,我要可著勁地拉槍栓!”

  孟昭身——

  “把凡胎肉身煉成鋼筋鐵骨”

  在沈陽第十離職干部休養所的一處普通居所里,98歲的抗戰老兵孟昭身正接受腰部康復理療。撩起上衣,老人皮膚發皺的后腰上,一道傷疤清晰可見。見記者來訪,孟昭身執意起身,“這傷疤跟著我幾十年了,時刻提醒我今天的好日子來得多不容易。”

  孟昭身出生在山東金鄉,1938年,日軍占領金鄉縣城后,制造了慘絕人寰的“金鄉慘案”,3000多名同胞慘遭屠戮。11歲的孟昭身跟著父母整日東躲西藏,四處逃難。看著日本侵略者到處燒殺搶掠,孟昭身意識到,必須站起來反抗,父老鄉親們才有活路。

  “爹,我要當兵!”1942年,15歲的孟昭身辭別家人,一路輾轉找到縣里的八路軍隊伍。穿上部隊配發的棉衣,背著兩枚手榴彈,孟昭身走上了抗日戰場。

  1943年底,金鄉縣大隊收到日軍向金鄉縣運送糧食的情報,立即將幾個區中隊組織起來,準備在其必經之路進行伏擊。待日軍運糧車隊進入伏擊圈后,指揮員一聲令下,子彈向著日軍傾瀉而出。

  激戰正酣時,一發炮彈在孟昭身附近爆炸,飛濺的彈片擊中了他的腰部,彈片深深嵌入皮肉,他感到一陣劇痛。“八路軍戰士打仗不當孬種!”孟昭身咬緊牙關,又繼續投入戰斗之中。

  戰斗結束,戰友們才發現孟昭身負了傷,大家小心翼翼地把他抬到一棵大樹下。醫生診斷后,建議馬上手術。

  當時醫療條件匱乏,只能在地上鋪一張席子當手術臺,找村民借來一把剃頭刀做手術刀,沒有麻藥,就靠幾名戰友將傷員緊緊按住。

  “那次動手術就好比在鬼門關走了一遭。”孟昭身回憶,盡管有心理準備,可是彈片連帶著肉被剜出來的瞬間,他還是疼得幾乎要暈過去。

  “好兄弟堅持住,不把彈片拿出來,你就當不成八路軍、不能打鬼子了!”班長的一句話讓孟昭身忍著鉆心的疼痛堅持下來。手術結束,緊緊摳著地面的10根手指都被磨出了鮮血。

  “作為一名共產黨員,就要在這樣的考驗中,把凡胎肉身煉成鋼筋鐵骨。”說到這,平日里笑容和善的老人眼神中透出堅毅。抗戰勝利后,孟昭身先后參加了解放戰爭和抗美援朝戰爭,在與敵人的一次次殊死較量中,不斷踐行著忠誠和擔當。

  楊振國——

  “隊長不餓,我也不餓”

  “起來呀!果敢沖鋒,逐日寇,復東北,天破曉,光華萬丈涌……”端坐桌前,95歲的東北抗聯老兵楊振國精神矍鑠,腰桿挺直。回憶起抗戰往事,他唱起了當年和戰友們一起唱的抗聯歌曲。

  1944年,14歲的楊振國加入東北抗聯嫩江游擊隊。由于日偽軍的嚴密封鎖和不斷“掃蕩”,游擊隊只能隱藏在山林里,經常陷入孤立無援、彈盡糧絕的境地。

  那年冬天,小興安嶺被厚厚的積雪覆蓋,氣溫驟降至零下四十攝氏度,在此秘密活動的游擊隊員們面臨更加艱苦的斗爭環境。“為防止暴露目標,我們除做飯外嚴禁煙火。飯也是兩三天才燒一次,只有剛出鍋的那一頓是熱乎的,平時餓了都是冷著啃。”楊振國說。

  那時,擔任通信員的楊振國時常跟著隊長一起行動。在楊振國的印象里,隊長個頭高,講話慢聲細語,卻總能帶給戰友們力量和希望。他對楊振國說:“別看現在我們住在深山老林里,槍也不多,但我們有砬子般的堅定信念。只要我們堅持下去,就一定能夠打敗日本鬼子!”

  “隊長和戰士們打成一片,處處帶頭做好樣子。”當被問起和隊長相處的點滴,楊振國打開了話匣子。隊長白天組織訓練,指揮戰斗,夜晚還要到幾個分散的營地去查看,眼里時常掛滿血絲。

  有一次,山下的鄉親穿過敵人層層關卡,為游擊隊送來一袋玉米面,炊事班蒸了一鍋窩窩頭。滴水成冰的小興安嶺,大家捧著冒著熱氣的窩窩頭,像吃點心一樣慢慢品嘗。

  “把我那一份給患病的同志吧,我不餓。”楊振國把窩窩頭遞給隊長時,隊長搖搖手拒絕道。

  “隊長不餓,我也不餓。”看著饑腸轆轆的隊長不肯吃,楊振國低頭摸了摸咕咕叫的肚子,把送到嘴邊的窩窩頭挪到一邊,一路小跑把隊長和自己的窩窩頭都送到傷病員手里……

  “像這樣的事,在我們游擊隊還有不少呢。”看記者聽得入神,楊振國緊鎖的眉頭漸漸舒展,“夜里凍得睡不著覺,我們就披著被子擠在一起取暖。手凍傷了,戰友會撕開自己身上的棉服,抽出帶著體溫的棉花幫忙包扎。”

  平時甘苦與共,戰時生死相依。靠著這樣的信念,抗聯官兵共同抵御著饑寒交迫的漫長寒冬,在白山黑水之間堅持戰斗。

主站蜘蛛池模板: 长寿区| 永和县| 清水河县| 长治县| 泰和县| 云浮市| 阳信县| 贺州市| 城口县| 辉南县| 华池县| 西华县| 定襄县| 新龙县| 沙洋县| 刚察县| 晋江市| 砚山县| 大冶市| 武隆县| 格尔木市| 丰宁| 舒兰市| 兰西县| 阳信县| 临澧县| 崇仁县| 邓州市| 德庆县| 铜川市| 年辖:市辖区| 濮阳市| 阿尔山市| 永春县| 班玛县| 封丘县| 廊坊市| 康马县| 汝州市| 巴里| 昔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