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8歲抗戰老兵趙清良:“這一仗我們贏了!”
來源:廈門小魚網 發布時間:2025-09-02 00:00:00

↑1955年,趙清良授銜時留影(資料照片)。
新華社鄭州8月22日電?題:98歲抗戰老兵趙清良:“這一仗我們贏了!”
趙婉姝、胡振芳
“老家是河北邯鄲山底村,我是1942年春天當的兵。”
在河南省軍區鄭州第五離職干部休養所,98歲的趙清良坐在沙發上,背脊挺直。已近期頤之年的老兵,記憶時常模糊,但這句話,他重復了一遍又一遍。
1937年,盧溝橋事變的槍聲打破了華夏大地的寧靜。此后,侵華日軍多次集中兵力對邯鄲周邊村莊進行“清鄉”“掃蕩”,每到一村就燒殺搶掠,無惡不作。
1939年冬天的一個清晨,刺耳的哨聲伴著急促的腳步驟然響起,山底村村民的家門被一一踹開。為查出“與抗日武裝有聯系的人”,敵人將全村老少集中到村頭空地上,逐個盤問。
“三叔和三嬸僅僅因為口音的微小差異,就被敵人懷疑是抗日分子,殘忍地殺害了。”老人頓了頓,“要不是父親緊緊攥著我的手,我真想撲上去和他們拼命!”
血的記憶深深刻進了少年的心。耳聞目睹敵人暴行,趙清良暗暗發誓:一定要抗爭!
1942年9月,年僅15歲的趙清良與村里十多個青年一道,毅然加入八路軍的隊伍,他成為太行軍區五分區某團七連的一名通信員。
“剛當兵的時候沒有槍,沒有軍裝,全靠兩條腿跟敵軍在山里打游擊。”他搖搖頭說,“一天只吃兩頓飯,餓了就抓野菜、馬料黑豆充饑,整連湊不出幾桿好槍。”
白天轉戰山溝,夜里潛行密林,常常一走就是百八十里山路。太行山夜風凜冽,單鞋薄布,腳常常凍得麻木。作為通信員,他走得更多,跑得更快,傳遞命令、報告敵情,腳步幾乎沒停過。
“敵人進村,我們就退進山里;敵人停下,我們就去襲擾;敵人疲憊了,我們再打上去。”趙清良一邊比劃著,一邊解釋游擊戰的“訣竅”。
“一次,敵人得知共產黨的同志在村里,糾集大部隊撲了過來。”趙清良回憶,“我當時在瞭望塔上看見,立刻揮旗發信號。戰友們和鄉親們早已分散隱蔽,等鬼子進村,就在暗堡、房頂、樹洞里同時開火,打得他們暈頭轉向。”
那一仗,除了少數殘兵逃竄,大部分敵人都被殲滅。
1944年,抗戰進入反攻階段。趙清良跟隨部隊參加林西戰斗、水林之戰。數日鏖戰,部隊沿水林公路(河南安陽水冶鎮至林縣的公路)沿線連續奔襲,殲敵九百余人。戰斗中,他勇敢追擊,繳獲一挺輕機槍,被團里評為“戰斗模范”,并光榮入黨。
“那兩年的仗打得真解氣。”趙清良直言自己身體雖然疲憊,但精神上非常興奮,一心想著走快一點,到前線多殺幾個敵人。
1945年,抗戰勝利的消息傳來。趙清良和戰友們跳起來,相互抱在一起歡呼。“當時心里只有一個念頭——這一仗我們贏了!”
此后,他隨部隊南征北戰,參加了淮海戰役、渡江戰役,又跨過鴨綠江,奔赴抗美援朝戰場。
↑趙清良全家福(資料照片)。
在朝鮮,他結識了志愿軍話務員朱梅貞,戰火散去,兩人結為夫妻。兒子取名“趙繼”,女兒取名“趙承”——寓意“繼承好軍隊的光榮傳統”。女兒回憶說:“父親一輩子沒什么愛好,就是喜歡走路。每天早晚都要出去走走,那是他在太行山時養成的習慣。”
“我是1942年春天當的兵。”
說到這里,老人又重復一遍。
八十余年前,少年的雙腳踏過太行山的溝壑;后來,青年的腳步丈量過南北大地。那一串串腳步,踏過了戰火與硝煙,深深印在山河之上。
相關話題
- ·98歲抗戰老兵趙清良:“這一仗我們贏了!”2025-09-02